“湘商回归潮”来了!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,长沙再迎高光时刻
发布日期:2024-02-25 04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这是极不寻常的一年。

继几年前全网热议的“一线城市返湘潮”之后,又一股神秘力量开始崛起——

从全国乃至全球掀起的“湘商回归潮”,正在激烈地涌动着。

曾经走南闯北的400万湘商们,今日凤回巢。

当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大潮轰然来袭,以长沙为代表的中国内陆城市迅猛崛起。一支支湘商队伍也终于携带着资金、项目与人才,开启了浩浩荡荡的“返湘大迁徙”。

2023年,湖南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360家,首次突破千家。到位资金高达5915.2亿,大涨32%。志在建成“全球研发中心城市”的长沙,更是回归“首站”。

近日,随着湖南与长沙两级“新春第一会”的接连召开,一场“拼经济”热潮在三湘大地激荡,招商引资再次成为关键议题。

“湘商回归潮”的背后,是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新洗牌,也透露了湖南和长沙发展的巨大机遇。

显然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
这一轮湘商回归潮,究竟有多迅猛?

从新注册企业数量来看,首次突破千家可谓是一个历史性时刻,到位资金近六千亿,也显示出惊人势头。

其中,长沙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54家,累计到位资金1044亿元,居全省首位。

湘商重仓长沙的超千亿资金,是什么概念?

我们可以拿各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,来做一组对比。

2022年,湖南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为35.5亿美元(约折合人民币255亿),已经是中部省份第一。

放眼全国31省市,只有江苏、广东、上海、山东、浙江以及北京六个经济发达地区,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千亿人民币。

由此可见,湘商投资长沙的势头何等迅猛,热情高涨。难怪,长沙能够连续两年获评“中国投资热点城市”。

据统计,2023年,长沙全市新引进有湘商背景的重大项目77个,占比35%,总投资1056亿元。

这意味着,长沙超三分之一的重大项目背后都有湘商活跃的身影。

要知道,湘商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,总数超过400万人,在外湘商资产规模超4万亿人民币。

这里头的想象空间,极为巨大。

比如,在粤湘商就成了湘商回归的“大户人家”。广东省湖南商会有1万多家会员企业,总资产超5000亿元,是在粤最大的省级商会。

每一个回归的湘商,都能为家乡创造出极大的发展动能。

或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添砖加瓦——

总部位于深圳的金蝶集团,是中国第一的企业管理云SaaS公司,其在企业级应用软件云服务等多个细分方面排名第一,更连续18年稳居中国成长型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,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隐形冠军。

去年9月,金蝶长沙研发中心正式揭牌,未来5年,这家企业还准备在长沙部署超3000名研发员工,将长沙打造成金蝶最大的研发中心,助力湘企迈向数智化。

或完善当地的产业链——

2023年5月,德赛电池储能电芯项目一期在望城经开区正式量产,其不仅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电池自动化生产线,更是湘商回归的标志性项目。

这一项目的落地,不仅标志着长沙的储能材料产业将实现从动力电池到“3C”电池比翼双飞的格局,更代表着在这一链主企业的带动下,各类优质研发设计企业、电力设备企业等上下游企业将会逐渐汇聚,推动长沙的千亿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向2025年的1500亿量级迈进。

德赛电池储能电芯项目一期

图源:望城区宣传部

或带拉动就业与税收——

总部在深圳,业务在全球的上市公司万兴科技公司在长沙开启了“二次创业”,办起了全球运营总部。

从轻资产运营的大厦租赁,到斥1.8亿元巨资购买园区独栋办公大楼,再到总投资近10亿,直接建设全国首个数字创意科学园,返湘六年来,万兴科技在湘员工人数翻了10倍,营收由最初的几千万元快速增至数亿元。

春节期间,万兴科技网红招聘广告登陆长沙南站等高铁站

图源:湖南日报

湘商一步步对长沙的投资,无疑也在为当地带来财富拉动效应,带动更多人才回流。

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:

招商引资年年都搞,为什么大批的湘商选择在此时,掀起回归热潮?

故土情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,长沙更重要的招商引资密码,在于自身的“硬实力”提升。

近年来,受土地、劳动力等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,以及国际风云震荡,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迁移的速度也在加快。

一部分出海回流,或迁移到东南亚等地。一部分从沿海转移至更具性价比和发展空间的中西部。

CEIC数据显示,2018年到2022 年的五年间,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额猛增了 94%,遥遥领先于越南、印度和墨西哥——这些中国产业外流的主要目的地。

其中,湘赣皖三个中部省份的出口增速最为迅猛,湖南增速高居第一,达到152%,远远超越越南、印度以及墨西哥。

早在两年前,湖南就成为千亿美元俱乐部的进出口成员。

可见,以长沙为龙头的湖湘大地,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内陆新高地,从而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。

就拿长沙来说,招商引资的各方面优势,近年来不断增强。

论区位优势,长沙的通达性已非往日可以比拟。

这座城市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陆、水、空、铁、公立体交通体系,不管是国际航空货运、中欧班列、江海联运、铁海联运,还是东盟货运,都能轻松通达全球。比如,光是一个中欧班列(长沙),就能辐射亚欧大陆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。

这座曾经不沿海、不沿江、不沿边的内陆城市,在中部崛起和一带一路的两大历史机遇下,今日已经冲在了开放最前沿。

论产业优势,长沙是全国唯一拥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四块国家级牌照、全国唯一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,其先进制造业的底蕴之深厚,已无需多言。

此外,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科研优势,也在逐步转化为招商优势。2023年,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%,人才总量突破300万,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,还是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,坐拥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
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”湖南清源华建,就是从北京迁回湖南的企业,用其董事长刘树模的原话来说,“长沙在科技创新上,不仅有为、敢为,还充满了朝气和活力”;

论营商环境,长沙已经连续第四年上榜全国工商联的“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”,连续三年获评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最具潜力城市”,获评2023年度“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”、2023年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……

名誉加身,光环不断,但长沙并不满足,而是锚定了全球研发中心城市,奋力再上一层楼。比如,为引鲲鹏入湘,长沙曾经创下一个奇迹般的纪录:

1天完成工商注册,10天完成土地审批流转,从项目筹建到期厂房交付仅耗时120天。

华为时任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此赞不绝口,直言:

“到长沙来办企业、来布局产业得到的服务,比深圳、比珠三角还要好得多得多,我已经拿长沙的速度去督促深圳。”

开启了冲刺模式的长沙,已经栽好梧桐树,引得来。

新的时代,中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逻辑就在于,如何更好地招商引资,吸引更多的企业回流,从而布局产业驱动发展,形成良性循环。

这一点,俨然成为区域共识。今年开年的新春第一会,安徽、陕西、湖南等省份几乎同时亮起了“招商引资”的大主题。

其中,湖南更是做出一系列大动作,把招商引资推向更深入。

半年前,长沙在全国范围内前所未有地提出要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,亮出了鲜明的标签,明确释放信号:

不管是初期的科研支撑,还是看不见的营商环境,在长沙统统都不用担心。

厚植沃土,长沙才能顺利推进“湘商回归”这个重大工程,吸引来千亿资金和天量企业。

至于下一步,长沙还要做什么,哪些动作值得期待?总结起来,我认为是“三颗心”——

首先,官方层面关心,持续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。未来,长沙一大动作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2024年要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3%左右,高新技术企业攀至万级。背后,非官方支持难以达到。

其次,是招商和服务的一线团队用心,推进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。长沙将继续构建科技招商政策体系,利用好“校友”“湘商”资源,既要做好本地服务,又要做到四处主动出击。比如,2024年,长沙将力争新引进30至50家央企、三类500强企业、领军企业等研发企业(中心)。

最后,以诚心换真心,才能让企业走心。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,长沙加大招商引资在考核评比中的比重,誓要打造出“投资长沙”的金字招牌。

新年伊始,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,长沙各地又掀起了一波波的招商热潮。

浏阳、湘江新区、长沙县及长沙经开区、自贸会展区、自贸临空区等地接连召开座谈会,成功签约大量项目——

方锐达新能源助剂研发项目、浏阳全域超级充电桩建设项目、雄狮中国研发生产总部中心项目、杉杉(长沙)国际名品广场(奥莱)项目等,总投资超1000亿元。

起步就是冲刺。

就在昨天(21日)上午,长沙延续了9年的“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”暨“春暖湘商”新春座谈会举行,描摹了这样一幅美好蓝图:

政企携手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紧密合作、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中双向赋能、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浪潮中扬帆远航。

湘商回归,正是一场方兴未艾、共生共赢的双向奔赴。